首页 > 乡村振兴 正文

马铃薯主要病害的防治

来源: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2012-06-19 

  杜守宇      高级农艺师     宁夏农技推广总站

  2012-6-19
  马铃薯在生育期中和块茎贮藏期间,非常容易受到各种病菌的侵染,发生多种病害。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不仅损坏植株茎叶,影响产量,还直接侵染块茎,轻者降低质量,重者使块茎腐烂,造成更大的损失。马铃薯的病害有真菌和细菌侵染而引起的,还有病毒侵染而造成的。
  (一)晚疫病
  1、病征识别:在田间识别晚疫病,主要是看叶片。一般在叶尖或边缘出现淡竭色病斑。病斑的外围有晕圈、湿度一大病斑就向外扩展。叶面如开水烫过一样,为黑绿色,发软,叶背有白霉(晚疫病的分生孢子梗)。严重的全叶变为黑绿色,空气干燥就枯萎,空气湿润,叶片便腐烂。叶柄和茎上也会出现黑褐色病斑和白霉。块茎感病后,表皮出现褐色病斑,起初不变形,后来随侵染加深,病斑向下凹陷并发硬。有的人把这种症状叫铁皮子。如果湿度大,软腐病菌入侵又变软腐烂,呈梨渣子样。一般在马铃薯开花前后最易发病。
  2、传播途径:晚疫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在播种时把轻微感染晚疫病的芽块播进地里,芽块上的菌丝体便随幼芽、芽条和植株向上发展,当遇到空气湿度连续在75%以上,(田间有较大的露水或降雨)气温在10-25℃以上的条件时,在我区阴湿区再经过25-36天叶子上就出现病状,形成中心病株,病叶上产生的白霉(孢子梗和孢子囊)随风、雨、雾、露和气流向周围植株上扩展。有一部分落在地上,进入土中,侵染正在生长的块茎。这样循环往复,不断传播。科学家发现,晚疫病还能产生有性孢子。有性孢子可以在土壤中的残体里存活,形成侵染源。
  中心病株出现后是否流行,还要取决于中心病株出现后30天的降雨量和降雨量分布,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且分布均匀,病害就能流行。有时虽然发生了中心病株,由于天气干旱,空气干燥,湿度低于75%或不能连续超过75%,便不能形成流行条件,被侵染的叶片枯干后病菌死亡,因而就不会大面积流行。
  3、防治方法
  (1)降低菌源,减少中心病株发生:种薯入窖前,除充分晾晒和挑选外,还可用75%百菌清、72%克露、25%甲霜灵等药液喷一下,尽量杀死附在种薯上的晚疫病真菌。播种前,对芽块再用上述药剂进行处理。即每150千克芽块[667平方米(1亩)地用种量],用50克上述任一种农药,加水2~3升,用喷雾器均匀喷在芽块上,以麻袋或塑料布覆盖闷12~24小时;或将相同剂量药剂,加细灰或细土2~3千克,混合均匀后拌在芽块上,再用来播种。
  (2)深种深培,减少真菌侵染薯块机会:种薯播种时,深度要保证在10厘米以上,并分次培土,厚度也要超过10厘米。旱地15-20cm,深种深培,不但有利于芽苗生长,还可对块茎起到保护作用,使真菌不易侵染到块茎上,因而减少烂薯损失,降低块茎带菌数量,间接起到减少下年田间中心病株的作用。
  (3)进行药剂防治,保护未感病茎叶:进行药剂防治,必须有较准确的晚疫病发生发展的预报,才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剂对晚疫病只有预防和控制作用,没有治愈的功能。要提前用药,做到防病不见病,才是最佳效果。所以用药要讲究时机,时机准,防效才高。当日平均气温在10-25℃之间,下雨或空气湿度超过90%,有8小时以上情况出现4-5天应喷洒药剂进行防治。一般在中心病株发现前3~5天打第一次药,以后每隔7~10天打1次。根据天气情况,打3~4次药,病情就可以得到控制。同时,还要连片打药,统一防治。如果有没打药的地块,一旦出现了中心病株或流行病害,就会成为其他马铃薯田的侵染源,影响防治效果。
  防治晚疫病的农药较多,效果较好的农药及其使用方法为:
  ①用25%的甲霜灵,72%的克露等有内吸作用的农药,每亩用量为200~250克,加适量水稀释,拌在10千克米粒大小的炉灰渣或土粒中,在马铃薯团棵时,施在根部,随后中耕培土。
  ②发病前3~5天,每667平方米(1亩)用70%代森锰锌或80%喷克或80%大生等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40升,喷施马铃薯植株,起杀菌保护作用。喷第二次时改用其他农药。
  ③第二次喷药,时间已到发病期,要选用25%或35%的甲霜灵,72%的克露, 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中的任意一种,每亩用量为100~150克,加水50升稀释,用喷雾器均匀喷施马铃薯苗。每隔7天喷1次,交替换药,以防使用同一药剂使真菌产生抗药性。近年又试验成功了25%丙环唑EC500倍液和70%施蓝得WP800倍液防疫达84.2%、80.92%,比不防增产12%和9.8%。
  4、必要时提前割秧,减少病菌落地:在晚疫病流行年份,如果田间大部植株已感病,没有挽救希望,要立即割掉秧子,运出地外。这样不仅减少病菌落地,还可通过阳光暴晒,把落到地上的病菌杀死,从而减少薯块的感染率。
  5、选用抗病品种:这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简便的办法。不过目前绝对抗病的品种还没有。只能选对晚疫病有田间抗性的品种应用。如高原3号、虎头、晋薯2号和坝薯10号等品种。
  6、使用早熟品种,适时早播:晚疫病多在7月下旬以后发生,如果选用早熟品种,再适期早播,那么7月中旬便可基本成熟,这就可以避开晚疫病的流行时间,从而减少损失。
  (二)早疫病
  1、病征识别:早疫病斑在田间最先发生在植株下部较老的叶片上。开始出现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病斑干燥,为圆形或卵形,受叶脉限制,有时有角形边缘。病斑通常是有同心的轮统纹,像树的年轮,又像“靶板”。新老病斑扩展,会使全叶褪绿、坏死和脱水,但一般不落叶。块茎上的病斑,黑褐色、凹陷,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周围经常出现紫色凸起,边缘明显,病斑下薯肉变褐。腐烂时如水浸状,呈黄色或浅黄色。
  2、传播途径:早疫病也是真菌病害。早疫病真菌在植株残体和被侵染的块茎上或其他茄科植物残体上越冬。病菌可活1年以上。第二年马铃薯出苗后,越冬的病菌形成新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和昆虫携带,向四周传播,侵染新的马铃薯植株。一般早疫病多发生在块茎开始膨大时。植株生长旺盛则侵染轻,而植株营养不足或衰老,则发病严重。所以,在瘠薄地块的马铃薯易得早疫病。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特别是干燥天气和湿润天气交替出现期间,早疫病发生和流行最迅速。
  3、防治方法:对早疫病的防治,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主要是采取一些综合防治措施。
  一是实行轮作倒茬,清理田园,把残株败叶运出地外掩埋,以减少浸染菌源,延缓发病时间。
  二是施足肥料、加强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旺盛,增加自身抗病能力。
  三是选用丰产抗病品种。
  四是进行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代森锰锌、喷克、大生和百菌清等杀菌保护剂。据“中国马铃薯杂志”报导,选用52.5%抑快净2000-3000倍液,防效分别可达90%、84%;68%的易保800-1000倍液防效分别可达77.8%、74%;又据西吉马铃薯研究所试验,采用70%安泰生WP500倍液和25%丙环唑乳油800倍液,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根据病情控制情况,灵活连续喷施。如果病情已经很严重,喷药也就不起作用了。
  (三)环腐病
  1、病征识别:田间马铃薯植株如果被环腐病侵染,一般都在开花期出现症状。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到全株。初期叶脉间褪绿,逐渐变黄,叶片边缘由黄变枯,向上卷曲。常出现部分枝叶萎蔫。还有一种是矮化丛生类型,初期萎蔫症状不明显,长到后期才表现出萎蔫。这种病菌主要生活在茎和块茎的输导组织中,所以块茎和地上茎的基部横着切开后,可见周围一圈输导组织变为黄色或褐色,或环状腐烂,用手一挤,就流出白色菌脓,薯肉与皮层即会分开。
  2、传播途径: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被侵染的块茎中越冬,在田间残存的植株和块茎中也能越冬,但在土壤中不能存活。因此,它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种薯。当切芽的刀子切到病薯后再切健薯,就把病菌接种到健康的芽块上,可以连续接种28个芽块。同时装芽块的袋子、器具等沾上腐烂粘液,也会沾在健薯上进行传播。在田间,也可由雨水、灌溉水和昆虫等,经伤口传入马铃薯茎、块茎、匍匐茎等不同部位。
  3、防治方法:防治环腐病也要采用综合防治的办法。
  一是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繁殖无病种薯。环腐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种薯,必须在种薯上下功夫。结合脱毒种薯的繁殖,从脱毒苗开始到原种,直到合格薯都要控制环腐病的侵染,使种薯不带病,从而切断菌源。引种调种要经过检疫部门严格检疫。
  二是提倡用小整薯播种,不用刀切,避免切刀传病。
  三是播前进行晒种催芽等,对种薯进行处理,可以提前发现病薯,坚决予以淘汰。
  四是对切刀和装种薯器具进行消毒。对库、筐、篓、袋、箱等存放种薯和芽块的设备、家具,都要事先用次氯酸钠、漂白粉、硫磺等杀菌剂进行处理。在分切芽块时,每人用两把刀,轮换使用,这样,总是有一把刀泡在3%的石碳酸或5%来苏儿等药液中,或开水锅内消毒。
  五是选用抗病品种,如克新1号等。
  (四)黑胫病
  1、病征识别:这种病也叫黑脚病。因被侵染植株茎的基部形成墨黑色的腐烂部分有臭味,这是典型的症状,因此而得名。此病可以发生在植株生长的任何阶段。如发芽期被侵染,有可能在出苗前就死亡,造成缺苗;在生长期被侵染,叶片褪绿变黄,小叶边缘向上卷,植株硬直萎蔫,基部变黑,非常容易被拔出。以后慢慢枯死。病株的块茎,先从块茎脐部发生病变,轻的匍匐茎末端变色,然后从脐向里腐烂,重的块茎全部烂掉,并发出恶臭气味。
  2、传播途径:黑胫病是细菌性病害。它的病原菌主要来自带病种薯和土壤。染病芽块的病菌直接进入幼苗体内而发病,重者不等出苗就腐烂在土里,释放出大量病菌,在马铃薯和杂草的根际活动繁殖,可随土壤、水分移动到健株,从皮孔侵染健康的块茎。病菌在被侵染的块茎中存活,又可在切芽和操作中传播给健康薯块。土壤潮湿和比较冷凉时(18℃以下),非常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3、防治方法:目前,对马铃薯黑胫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剂,主要防治措施是预防和减轻病菌的侵染,降低发病率。
  一是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繁殖无病种薯,并采用小整薯播种。
  二是播前进行种薯处理。可以进行催芽,淘汰病薯,或用杀菌剂浸种杀死芽块或小种薯上带的病菌。其具体方法是:用0.01%~0.05%的溴硝丙二醇溶液浸15~20分钟,或用0.05%~0.1%的春雷霉素溶液浸种30分钟,或用0.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分钟。浸后晾干用以播种。
  三是对芽块装载器具及播种工具,经常进行清洁和消毒。
  四是田间发现病株后,应及时拔除销毁,防止再侵染。
  五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如克新1号、克新4号、高原7号和丰收白等品种。
  (五)青枯病
  1、病征识别:青枯病也叫洋芋瘟、褐腐病等。它在田间的典型症状是:在一丛马铃薯苗中,突然有一个或几个分枝或主茎出现急性萎蔫,但枝叶仍保持青绿色,其余茎叶表现正常。过几日后,又同样出现上述症状以至全株逐步枯死。块茎被侵染后,芽眼会出现灰褐色,重的切开可以见到环状腐烂组织。与环腐病的不同点,是薯肉与皮层不分离,切面不用手挤就能自动溢出白色菌脓。
  2、传播途径:青枯病是细菌性病害,青枯病菌主要靠带病种薯、土壤和其他感染植物如杂草等进行传播。带病种薯种到地里后,病菌随着地温的升高及幼芽的生长,不断增殖。侵染严重的,可使芽块烂掉,幼芽死亡,侵染轻的出苗后萎蔫死亡。大量病菌留在地里,有的随雨水、灌溉水、耕作器具和昆虫等传给健株或其他杂草,扩大侵染,增加土壤中病菌的数量;有的附着或侵入块茎之中;有的在土壤中存活(可存活1~3年),越夏越冬,下一年又继续侵染。这样,土壤里病菌越来越多。遇到低温和干燥条件,病菌就潜伏;遇到高温高湿条件它们就活跃侵染,造成发病。
  3、防治方法:马铃薯青枯病的传播途径较多,而且影响它发生的环境条件也比较复杂,仅采取某一两项技术措施就想得到显著效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采用以农业耕作种植方法为主的综合措施,才能减轻灾害,降低损失。防治原则仍是预防为主,减少或杜绝各种侵染来源,防止扩大传播。
  一是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生产无病种薯。
  二是采用小整薯播种,减少种薯间病菌传播。
  三是认真实行轮作制。严禁重薯和迎茬,坚持三年以上的轮作制。
  四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如米拉、虎头等。
  (六)马铃薯病毒性病害
  1、主要的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一般表现: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面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该病通过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
  (1)马铃薯卷叶病
  马铃薯卷叶病毒是最主要的马铃薯病毒性病害,在所有种植马铃薯的国家普遍发生,易感品种的产量损失可高达90%。
  症状:初期症状在流行季节由蚜虫传播感染造成,上部叶片卷曲,尤其是小叶的基部。这些叶片趋向于直立并且一般为淡黄色。对许多品种而言,它们的颜色可以是紫色、粉红色或红色。后期感染可能不会有症状。高感品种的块茎薯肉中有明显的坏死组织。次生症状(从被感染的块茎长成的植株)也称继发症状,是基部叶片卷曲、矮化、垂直生长及上部叶片发白。卷曲的叶片变硬并革质化,有时它们的背面呈紫色。
  防治措施:①可以在种薯繁育时淘汰病株,筛选健康植株来防治马铃薯卷叶病毒。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③防治蚜虫。蚜虫发生初期,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每亩喷药液45公斤,每10天防1次,连防2-3次。④喷药控制:在病毒发生初期,喷施抗毒丰(0.5%茄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500倍液喷雾,每亩喷药液45公斤,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5次。⑤用脱毒种薯做种薯,种植抗卷叶病毒的品种能有效防治该病毒。
  (2)马铃薯Y病毒和A病毒
  马铃薯Y病毒是马铃薯第二种主要病毒性病害。它通过感染的块茎长期存在并由蚜虫非持续性地传播,产量损失可达80%。
  症状:马铃薯Y病毒症状随着病毒株系、马铃薯品种及环境条件有很大变化。脉缩、叶片卷曲、小叶叶缘向下翻、矮化、小叶叶脉坏死、坏死斑点、叶片坏死和茎上出现条纹都是典型的症状。不太敏感品种的反应只是发生轻微的花叶,或者不表现出症状。
  马铃薯A病毒的许多方面类似于马铃薯Y病毒,它在某些品种中出现时,一般比马铃薯Y病毒轻,产量损失可达40%。马铃薯A病毒引起花叶(有时很严重)、黄化、斑驳、泡突、叶面粗糙,同时也发生脉缩和卷曲,叶片可能出现闪光。马铃薯A病毒症状通常较轻,但不易与Y病毒的症状区分开来。
  防治措施:马铃薯Y病毒和A病毒可通过无性选择和种薯繁育过程中淘汰病株来防治。选用脱毒种薯和抗性品种对防治该病也非常有效。
  (3)花叶病
  马铃薯叶片的花叶症状可能由多种病毒引起,有时病毒可能单独作用或共同作用产生症状。这些病毒是X病毒、S病毒、M病毒以及马铃薯Y病毒和马铃薯A病毒。
  症状:X病毒可引起10%以上的产量损失,损失程度与病毒株系及马铃薯品种有关。它通过带病种薯或接触传染(不是通过蚜虫),通常症状为轻花叶,有时产生斑驳或坏死斑,叶片颜色深浅不一,但叶片平展不变小,不变形不坏死。斑驳花叶常延着叶脉发展,有时在叶片褪绿部位上产生坏死斑点。有的致病株系可能引起叶片皱缩、植株矮化。某些品种对特定的病毒株系过敏,反应为顶部坏死。
  S病毒很普遍,植株感染后可能有轻微的症状,它对产量的影响不大。但与X病毒或M病毒混合侵染时可减产20-30%。它通过感病块茎接触传播,有些株系通过蚜虫传播。其症状因品种和病毒株系不同,症状有所不同。在多数品种上,引起叶脉颜色变深、叶片粗缩、叶片下卷、叶色变浅;有的品种感病后,发生轻度斑驳、脉带;少数易感品种后期叶片呈青铜色,严重皱缩、叶面产生小的坏死斑点、甚至落叶。有的品种症状不明显,甚至无症状。
  M病毒病又称马铃薯小叶病、卷花叶病、脉间花叶病和副皱花叶病,没有Y病毒、X病毒或S病毒普遍,马铃薯受害后减产9-49%。它通过感病块茎、接触或蚜虫传播。虽然在一些品种上表现出轻微花叶或重花叶以及叶皱缩,但在某些品种上它通常是潜伏的。在特定的环境下,易感品种的叶柄和叶脉上有坏死斑点出现。小叶型的症状表现,其症状:由植株心叶长出的复叶开始变小,与下位叶差异明显,新长出的叶柄向上直立,小叶常呈畸形,叶面粗糙,发芽后生长初期症状较明显。
  防治措施在种薯繁育过程中通过无性筛选和使用脱毒种薯可以防治X病毒、S病毒和M病毒病害的发生。当有明显的症状出现时,淘汰病株是很有用的。抗X病毒的品种很有效。
  2、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①及时防治蚜虫:每亩用20%的吡虫啉可溶液剂5-10ml,或3%啶虫膦乳油10-15ml,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ml,以上药剂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②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2号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500倍液。
  ③改进栽培措施:及早除病株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量的氮肥,增施磷钾肥;注意中耕除草;严防大水漫灌。